只有超越自我的人才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。

你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一個新的起點。

你可以工作到70

 

根據內政部的統計,我國的出生率下降快速,新生兒出生的比率已經降到和老年人口的『減少率』相當。目前列為有生產力的青壯年人口比例,和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經降到71。也就是以納稅人數來說,每7個納稅人要養1個老人。

 

而這種狀況若再不改善,25年後,也就是民國122年,會成為每4個納稅人養ㄧ個老人。算算時間,現在40歲的人,就是那時屆齡退休的族群。

 

納稅人數比例的降低,對國家財政的傷害,不用說大家都清楚。然而,政府對這種事態的警覺性似乎過於緩慢。

 

即使政府從現在開始,實施各種可行的措施來提高生育率,算算時間也緩不濟急。因為到去年為止,新生兒出生率首次和死亡率相當,表示低出生率的狀況還在持續,何時到達低點還不知道。

 

衛生署於97515發布報告,96年國人的平均死亡年齡,男性是75歲、女性是82歲。這比先前的男性70歲、女性74歲,大幅增加。

 

老人越活越久,年輕人越生越少,現在可以顯而易見的就是,未來老人的就養問題。

 

政府該怎麼做?專家很多,不必在此贅述。但是我們可以預測到一些趨勢:

 

青壯人口減少,國家稅率不提高,又要稅收不減少,只有兩種狀況:ㄧ是青壯人口的單位生產力增加;一是把老人再拉回來工作。

 

單位生產力增加一直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夢想,只是現在變成不得不達到的目標。但是挑戰仍舊非常高。另ㄧ種方式比較實際,也比較容易達成的,則是鼓勵老年人口二度就業。

 

過去的傳統觀念:工作了一輩子,到了560歲就該休息享清福了。而且,老人不走,年輕人如何上得來?

 

但是,退休後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『退休金夠不夠?』現在的勞保老年給付和新制的勞退提繳,以及即將實施的老人年金,很明顯不夠大多數人退休之用。退休前如果自己沒有充足的準備,退休生活將很難過。

 

退休之後的活動力減弱,也是造成許多老人問題的元兇:工作時有事在忙、有事在煩,雖然造成壓力,卻也讓生理、心理一直維持在戰鬥狀態。退休後無事ㄧ身輕,反而容易引發各種疾病:在生理上最普遍的是老人癡呆;心理上則是不易察覺的被害妄想症及社會疏離感。

 

人老了,本來就會出現很多問題。但是有些問題卻是不必要發生的。上述兩種狀況,ㄧ般在工作期間很少見,ㄧ退休發生機率就高。

 

因為就業人口逐年降低,職場會慢慢呈現『事浮於人』的現象,某些行業會有缺工的狀況。這時,高齡人口的就業機會就來了。當高齡再就業、或高齡延遲退休成為風潮,『老人讓位給年輕人』就不再是天經地義的事。

 

老 年人除了體力比較差、企圖心可能比不上年輕人外,在經驗、情緒控制、穩定度方面,都比年輕人要好。而且,老人因為已經有經濟基礎,理論上,對待遇也不會太 計較。老人有那麼多好處,『老人』不再是『落伍、陳舊、食古不化』的代名詞,未來在職場上,『老人』代表的意義可能是:『成熟、穩重、經驗豐富』。因此, 與其稱這些人為『老人』,不如稱她們為『老手』。

 

 

現在3550歲的人,在心理上要為工作到70歲做準備,因為到那時候,你可能還很搶手呢!

arrow
arrow

    morryyau秋森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